第一节
幕府时代陆军革新
外力之刺激
日本锁国,酣嬉于太平洋之西,二百有余年。宽政元年(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俄人侵千岛。嗣后,外国船恒出没于近海,然犹未足以警醒之。
嘉永六年(一千八百五十三年),美舰突来,上下震之,若炎天之霹雳。于是大和民族尚武之气象久郁结沉积者,蹶然醒起,如洪波之决大堤,沛然莫能御之。
向者,幕府鉴于岛原之乱,不许士人讲究洋学。然长崎有荷兰之交通,输入西邦文明,即军学亦稍有所传及焉。
西邦兵学
天保十一年(西历一千八百四十年)即美舰航至前十三年,长崎人高岛四郎太夫(秋帆)有见于时势,专心讲究兵学,上书幕府,曰:“清国为欧军所破者,古式兵器不能敌新式武器故也。日本苟不改兵器战术,则亦不可全其国防。宜速行军制之大改革。”
高岛氏由荷兰购铳炮,以其术授子弟,教练已成,自率之而到东都,以示将军,且首倡洋学之可用。然有司姑息不能采用之,仅令幕府警醒而已。其后,慧眼之士钦慕西洋兵术,师事高岛氏者渐多。而兵制革新之曙光,乃升乎东方。
高岛氏与门弟江川太郎左卫门,协力铸造铳炮,画国防之策。有司疑其志,天保十三年(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囚之于槛中。高岛氏不屈,遂为西洋兵式之鼻祖。其旨义,待江川氏之绍继,而渐发展。
江川氏有门第,而具慧眼,热诚教练子弟,铸造铳炮,画国防之策,而得阁老之信任。如下田、品川之炮台,皆出其经营,称为幕府“长城”。美舰航至后二年,即安政二年(一千八百五十五年),江川氏病殁。
高岛、江川二氏之热诚,能令幕府开其兵制改革之绪端。自是,幕府海陆军具,多购求文明利器,以实国防,遂兴铳炮制造处。诸藩亦仿之而铸造铳炮。初时,所制皆为滑口炮,其力薄弱,既而遂造施条炮。
火药制造
先是,火药之制造稍有进步。文政八年(一千八百二十五年),有制造大粒火药者,施之于木筒,颇有效。江川氏遣人至欧洲传习火药制造法,自比耳时购器械。庆应三年(一千八百六十七年),其人归朝,乃装备其器械于王子村,开办火药制造处,是为泷川火药制造处之滥觞。嗣即有海岸防御之计图。
炮台筑造
嘉永六年(一千八百五十三年),筑炮台于伊豆、下田、神津岛、江户、品川诸地。安政二年(一千八百五十五年),箱馆及龟田设五稜廓。文久二年(一千八百六十二年),兵库和田岬建石堡塔。幕府严饬防备,而各藩筑堡于沿海地者亦多。是等海堡,所备之炮为滑口旧式,且制作未精,不足以防敌舰。然筑堡者必作横墙而防敌之侧射,是已弃旧筑城法而采用新筑城术矣。
时,外力压迫渐增其度。文久三年(一千八百六十三年),英舰炮击鹿儿岛。翌年,英、法、美、兰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日本乃实验其戎器武具之不足以战,而益觉其防备之切要。此实为改革派之后援。
三兵队之组成
文久二年(一千八百六十二年),幕府按洋式编成三兵队。步兵,八千三百零六人;骑兵,一千零六十八人;野战炮兵,八百人;要塞炮兵,二千零四十五人;将士,一千四百零六人。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五人。且仿洋制,而定陆海军将校之等级。由驻留之外国兵传习其教练法。复派人至西邦考查其制度。
聘佣外国士官
当时,外交压迫益急,而物论沸腾。元治元年(一千八百六十四年)有京都之变,幕府征讨长州。是役,长兵轻装运动自如,而幕军尚有擐甲胄者,遂兵出无功。幕府益悟兵制之不能改善。庆应三年(一千八百六十七年),聘法国士官规划军政,于是各藩亦竞修兵备。未几,而有王政维新之业,转入明治之新时代。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