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治时代日本陆军之创制
作者:山县有朋字数:3751字

第二节
明治时代日本陆军之创制

维新初时之兵制

幕府创设步骑炮军队,以法国式训练之,然大势既变,是等军队亦自崩坏。明治维新之业稍就绪,新政府更兴军队。当时,各藩已有洋式训练之兵,故庙议欲采洋式。虽略无异论,惟难于一定者,在选其所师宗。如萨藩采英式,纪藩用德式,其余取兰式者亦有之。割据之遗风仍存,不易统一。

政权虽归中央政府,然兵力为其柱梁,以维持政府威严者。仅有少数由萨、长、土三藩而征召之耳。其间,各藩互反目,而取自重之计。土州兵退去,而萨州亦弭其贡兵,所余者只有长州二大队而已。

先是,长藩士大村益次郎以参与任兵部大辅,欲破弃封建制度,令赋兵无分四民,以平等之制征募勇丁如欧洲制度。惟恐各藩士有镇乱之功者,由此征兵之法而失其家禄,解其常职,故决行新法颇有所窒碍。

大村氏夙知各藩将校乏新知识,不适于训练兵卒之任。明治元年(一千八百六十八年)八月,在京都兴兵学寮,教养青年子弟,期异日可充陆军干部。(翌年,将兵学寮移置于大阪。)大村氏有卓识画策,以六镇台配全国,方足以备变。其策末至实行,而其人毙于凶刃,尤可惜矣。

兵制改革

山县有朋、西乡从道巡察欧洲考查兵制,明治三年(一千八百七十年)八月归朝,共任军政之改革。自是,陆军采用法国式。四年,征兵于萨、长、土三藩,令至东京,以为亲兵,即近卫兵之滥觞也。

嗣令各藩尽解散其藩兵。而新兴四镇台,曰“东京”,曰“东北”(仙台),曰“大阪”,曰“镇西”(熊本),且置分营于要地,由各藩征召兵士。于是兵权归一,确立中央政府之基址,使废藩置县之业得以断行。五年,废兵部省,置陆军、海军二省,解士族兵职,定征兵之制,令士兵均服兵役。

征兵之制

常备以三年为期,后备则第一、第二各二年,通计七年。日本军制自是大振兴。此时使新制难实行者,略有二端:各藩有士族,世袭兵务,食禄成家,而恃武功,一也。阀阅食大禄者,懦弱而不适于将校之器,又不能列于卒伍,独中流多俊才足以任务而行改革。谓农工商子弟自其父祖久无执刀枪者,不解武事,或恐其不胜战役之苦节,二也。山县有朋主持一说曰:“异日苟欲养兵多数,不可专赖士族。欧洲兵制无分士族平民,而日见其隆盛。曩者幕府编成洋式兵队,令农民编入其中,长州亦征募农民以作队伍,皆有成功。庶民知苦节与否,不必为忧也。”

六镇台

于是决计宣行征兵之制,六年(一千八百七十三年)区全国为六军管,各军管置镇台。但北海道土地未经开垦,在军管之外。此时选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处以充镇台主统之地,即令之师团司令部也。军管更分二师管,配之总营及分营。是岁始按征兵令点募兵丁,编成诸种兵队。步兵十四联队,骑兵三大队,炮兵十八小队,辎重兵六小队,海岸炮兵九队,以兵丁合数言之,平时则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人,战时则四万六千三百五十人。别有近卫兵。

当时创业之难,以干部补充为甚,故兵学寮,以多数之短期毕业生应一时之急。待征兵渐充实,罢壮兵之出于旧藩士者使还乡里,特选其有才能者留充干部。其间下士有拔群而忽升任大尉者,士官有才能不适而下叙低等者,进级法未得一定;盖各藩兵士与将校初非有才干之异,稍有门地者居上位。习武技有先后,则任用亦自有高卑。迨施新制,俊才在卒伍者多被拔擢忽加于将校之列。如此军队虽未见秩序之严,而武士道者能维持其军中风纪,使上下相信赖而骎骎然,日益进步。

赐授军旗

七年,始赐授军旗于步兵联队。八年(一千八百七十五年),改近卫兵之编制,以步兵二联队、骑兵一大队、炮兵二小队、工兵一小队、辎重兵一小队为定数,又定北海道屯田兵之制,令开拓,使由其旁县募士族,充屯田兵。

军制改良

明治四年(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兵学寮自大阪移置东京。其冬,由法国聘士官,复命译官翻译兵书,考查兵制。七年(一千八百七十四年),陆军省置参谋局。九年,制定进级条例、恩给条例、检阅条例等。盖鉴于欧洲经验,而采其最良之法耳。然是只植其根株而已,至其枝叶之茂、果实之蕃,则后来之岁月尚多也。

民丁与壮兵之比较

明治十年(一千八百七十七年)有西南之乱。当是时,军队编制为时犹浅,而后备兵未得充实,且无补充之法,遽行。其出师军队中,实尚有所缺。日本古时虽有兵站之法(辎重小荷驮),后世少有传者。欧洲与日本,地理、国情迥异。故日本新兴之陆军,考究兵站法,不能得其适合之资料。已出师后,苦于给养军队、搬送军需之道,故其输送多赖驮马人夫。

征战亘八月,战场扩大,而军队多死伤、疾病者,忽减其数。乃募壮兵,教练仅数周,而令出战。壮兵者,旧藩士,虽一改业,尚有武士志操。政府期其立功,谓当有以异于寻常征募之兵。然,既战,则士兵不必优于民兵。教练有序、军纪严明,则民丁反优于壮兵。盖大和民族无士族与平民之别,均有尚武之风。苟入军队,受其教练,则皆能显其武勇之本质耳。

西南之役,官兵偶有败势,亦无一人降于敌者,可知其合于武士道之精华。此一事,使主持征兵制者颇强其意。此时,步兵皆用斯奶突尔铳,其口径十四、九粍,初速力仅三百五十九米突。由音瑟尔铳所改造发射稍久,则失其命中之精确。炮兵多用黄铜所制口装式四斤山野炮,惟近卫炮兵有七厘半钢铁窟卢孛炮十二门而已,可知大炮发火之力之不强。是役证明炮兵威力之不足,使军队编制及作战筹策者知所改良。

明治十一年之改正

明治十一年(一千八百七十八年),区分陆军为三大部。陆军省统理军政,别置参谋本部及监军本部。一以规划国防及作战之机务。一以掌理军令及出纳之务。将官三名,各统管二镇台。战时则合二镇以编成一团。亦由该将官所指挥。是岁,有增炮兵之图。

改正征兵令

十二年,改正征兵令,增定兵丁服役年数,常备、预备各三年,后备四年,通计十年。(前制则七年)然犹有免役及代人服役等之特例。十六年(一千八百八十三年)再增服役年数,现役三年,预备四年,后备五年,通计十二年,而废免役捐款之例。于是兵役为国民必任之义务。

教育制度之变迁

考军队之教育训练,明治元年,京都兴兵学寮,收容幼年子弟,先施以将校之短期教育,期由其阶梯,更进授以深远之兵学。翌年,移置大阪。三年十月,有编成法国式军队之议,由诸藩而征召兵学生徒。大藩各九人,中藩六人,小藩三人,共计四百二十三名。又派学生十名至法国专修兵学,嗣后每年选派为例。四年,聘法国士官以充军政及教育之务。自是日本军队之训练日新。是岁兴教导团以养成下士,又教军乐生徒。兵学寮有优等生毕业者十七名,命以少尉候补。翌年四月毕业者更多,乃配布各队令主教练。其间造兵司收容诸工生徒,以教养工长。

六年,兵学寮开户山支寮。由各镇台召士官及下士施以训练,以图军队教练之进步。其后改称陆军户山学校。由各军队召将校下士。设教导大队,分战术、射击、体操三科,各令专攻以图诸军队整一之进步,可知是学堂为一种调教场。是岁,兵学寮收容兽医及蹄铁生徒。翌年开马医学舍。八年(一千八百七十五年),废兵学寮,而分置各种学校直隶于陆军省,自是士官学校,正其教规,而养成完全将校。此时,别兴军医学舍。然军医生徒为数甚少,特置学舍不便,遂废之。嗣后,每年选学生十名,托东京医科大学而教育之。

九年,各种学校略整备,而生徒合数二千一百三十一名。十年,会有西南之乱,召募特别军队,举特进之士官及下士集之于户山学校,教授以必要之学术。十三年,设电信对,收容电信生徒而教养之。

学生派至欧洲者,迨明治六年以后渐归朝,与外人教师相辅而任兵学教育。自是岁,政府增派学生年二十二名,令传习各种学术,或考查各国制度。六年之末,海外有留学生共四十四名,足见日本军务仿求欧洲学术之功。

敕谕

明治十五年(一千八百八十二年),有敕谕下颁陆海军人。寻,复有旨谓:宜鉴于宇内形势,以扩张陆海军备。自是,政府益廑新图。改军队之编制,而渐扩张之。现时之兵制实胚胎乎此。

陆军教育确立基址,留学生又多归朝者,于是各种学校不复须外国教师。十六年,兴陆军大学校,教授以高等将兵之术,即所以养成高等司令部员也。先是,陆军士官学校每年募生徒约七十名,十六年以后增至二百名,以应军队之加增。是岁,再开军医学舍,募地方医学堂毕业生为讲习生,因而补充军医。十七年,由各军队而拔擢下士俊秀适将校之任者,为临时学生,令入户山学校,任少尉,充增设军队之用。政府于将校下士之教育最致其力,务令将校讲究外国语,恒试以参谋旅行、干部演习、战术实施等诸端,或翻译兵书而颁布之。且每年特派检阅使,不仅检阅军队教练,且检察下士士官在大尉以下者之学术。凡将校富有学识者,虽居低级亦被重用。扶掖青年士官,使易于进。

军事智识之发展

佐贺之变、台湾之役及西南之乱,使军队经验于实战,而士气益盛,增其自信之力。然已经实战者,反冷视学术,使兵学讲究一时有顿挫之虞。当路者整饬各种学校,奖励学术。既而,年少气锐、新进为将校者益多,而老功倨傲之风亦自消灭焉。观于欧洲战史,近世所谓大战者,须战术尤功,非一二实验所能毕事也。其间,清国以威力压迫朝鲜,与日本利益互有冲突,人人晓然于日本与清国之关系不能免于一战,故将校锐意讲究军务,自求其知识之增进。然军队实情尚为幼稚。

明治十三年(一千八百八十年)有村田步兵铳之创作。十八年,更加改良。二十年(一千八百八十七年),以新铳配付军队全数。其演习时,步兵射击未敏捷,骑兵甚少,只任搜索警戒,不过于战斗之用。炮兵技术未精巧而无坚利之炮。统监演习者,讲评亦极单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