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作者:铃木纯一郎字数:527字

结论

距今五十年之前,日本工业专赖诸侯之保护,其规模颇小,惟制作之巧妙精致在昔时者不必让于今日。至广应中外需求,且取动力于蒸汽、电气、炭气(瓦斯)、石油发动机等,则往时所未有。如今各种工业备各种器具及机械,有一工厂用数千马力者,有数千职工操业于一堂中者,规模颇大,而纪律整然,使工作多效。盖新工业移植仅半世纪,一时破碎旧工业,再促其苏生,遂使日本为绝东之工业国。虽谓政府保护之效,然士民渴仰文明利器之风气,自资于东西工艺之融合耳。若夫工业教育,与此风气形影相伴,亦有利其进步。

明治五年,工部省工学寮兴工学校(后工部大学校),而东京开成学校亦设工艺学科。近时,东京帝国大学有工科大学,京都及东北帝国大学亦各有理、工科大学。十四年,有东京职工学校之创办,渐发展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其后,大阪、熊本、京都、名古屋、仙台各地,有官办之高等工业学校相踵而起。

以中等教育而言之,全国现有工业学校三十四,徒弟学校七十二。据最近核查,工科学生及生徒,在大学者约九百名,在高等工业学校者约二千有余名,在工业学校及徒弟学校者约八千名,其毕业者已有数千名。是等诸士,无官无民,皆奉职于工业界,可知其能助工业之发展,固其所也。然日本工业之进步,未可以此为足,宜益进图其将来之畅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