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输给叶同风?学生不服!
与祝怜君的狂喜不同,在场之人都因叶同风随口而出的诗感到震撼。
他们昔日只知永安伯府世代武夫,从未想过,这叶同风弃武从文不过短短一栽时光,就能在文道有如此之深的造诣……
随口所出就是这般惊才绝艳的诗文!
如此一来,那是不是说明,叶同风与祝怜君的比试也未必就是自取其辱、必输无疑?
还有他诗中那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忠诚清白的品格简直令人称叹,风骨气节上,再一次碾压了想要取巧、以己之长攻人之短的京中第一才子祝怜君。
登时,众人看向祝怜君的目光也变得更加鄙夷了。
这京中第一才子,才情或许有,但,品格绝对一般!远不及叶公子。
祝怜君又何尝注意不到这些人鄙夷的目光?平日,以他的身份地位走到哪里不是万人敬仰,如今却因为这个该死的叶同风,屡次受到鄙夷……
他发誓,他绝对不会放过叶同风!
待他当场所书之策论碾压叶同风、定下对方科举抄袭舞弊之罪名后,他一定会千方百计,让叶同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既叶公子已接受我的挑战,那还请严大人赐下笔墨纸砚!”祝怜君胸有成竹,催促决战开始。
“这……”严正伦为难的看向太子,征求他的意见。
却见,太子竟轻轻的点了一下头。
无他,他也想看看,叶同风这么无所畏惧是不是真的确有大才?
当然,即便叶同风真的输给了祝怜君,就凭这首惊才绝艳的诗;就凭永安伯府世代忠烈;就凭在大牢之时,叶同风曾给了那七名苦命女子一条生路……
这个人,他李承乾都保定了!
得到李承乾的授意,严正伦立刻让人为叶同风与祝怜君准备了笔墨纸砚。
以三个时辰为限,二人所出策论由主审官、李承乾二人评定胜负。
决战开始,公堂之上鸦雀无声,所有人连大气都不敢喘,唯恐打扰了二人写文章。
其实,早在迎下此战之时,叶同风就已经想到了他要以何为题,如何作答。
如今,大业初定,百废待兴,所以,无论陛下还是百官都将重点放在了民生问题上,完全忽略了周遭强敌可能随时卷土重来,甚至还有重文轻武、解散军队之心……
这般行事完全悖逆了‘居安思危,处进思退’的原则,也无异于自折双翼,给敌国机会。
此时此刻,有什么比苏轼的《教战守策》合适呢?
只要能说服当今陛下,不要被眼下暂时的太平蒙蔽放松警惕,重文轻武,不但能赢了这场策论,还能使永安伯府日渐被边缘化的情况得到改善。
叶同风当即提笔,奋笔疾书。
见他如此一气呵成,想都不想,所有人都皱起了眉。
严正伦,李承乾,及围观百姓纷纷担忧他如此随性,会不会输得很惨?
祝怜君则担心,叶同风写的如此之快,难道是真的确有大才,胸有沟壑?
疑问产生的瞬息,祝怜君便果断的否定了这个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纵然这叶同风真的是天才,可习文也才不过区区一栽光阴,如何能敌得过他寒窗十几载?
对方一定是在和他玩心理战术!
一定只是虚张声势,想要给他压力!
他绝不能被假象欺骗。
祝怜君强行定了定心神,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作自己的文章上。
可他才刚刚稳定心神,确定文章主题的时候,竟听到叶同风说,“交卷。”
“……”他整个人都麻了,张口就道,“叶同风,这次决斗,我们可是事先声明过,此战既定胜负也决生死,你可要想好了,不要为逞一时之快断送前程……”
“交卷速度可不是评定胜负的关键,还得看文章好坏……”
严正伦与李承乾相视一眼,也纷纷劝道,“是啊,叶公子,祝大才子言之有理,此刻距离决斗结束至少还有两个半时辰,你确定不再检查检查?”
“叶同风,你可要想好了再交卷!”
面对祝怜君的质疑、严正伦与太子的善意提醒,叶同风坚定有力,不容置喙的道,“不必了,我意已决,就此交卷。”
严正伦与李承乾的眉头更紧了几分,本来还想再劝,可当他们的目光落在叶同风递到桌案上的卷子后……
他们俱都惊呆了。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
整篇文章,叶同风不但取了《教战守策》,劝诫当今陛下居安思危,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朝廷哪怕闲时也不可废弃练兵,给他国可乘之机。
甚至,这其中叶同风还考虑到了陛下想重文轻武的原因在于养兵难、耗资巨,他还对此给出“兵农合一”的解决办法,提出“府兵制”,给出此策运作成功的三要素……
不论严正伦还是李承乾,越看越是心惊。
从作文章到交卷,叶同风用了还不到半个时辰,竟然就能直击朝廷痛点,并给出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别说是今日的祝怜君了,就连在朝为官多年的肱股之臣,也未必能出其右。
哪怕陛下看到,也定会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后生可畏。
“好,既然叶公子已经决意交卷,那本官便收卷了,还请叶公子于一旁落座,静候祝大才子文章作出。”严正伦让人给叶同风搬来了一把椅子。
一则对方是永安伯之后;一则此文章一出,对方必然洗清科举舞弊之污名;另一则,连太子殿下都愿意为叶同风站台……
此子年仅十八,前途不可限量!
保不齐,日后作为还在他之上,不可得罪。
叶同风点了点头,对严正伦递去一个感谢的目光,而后就在侧落座。
虽然,他全程都没有说什么,可围观百姓还是根据他气定神闲的表现,及方才严正伦与太子的惊异,察觉到了一些情况:
太子本来是力挺叶同风的,也极力劝阻他事先交卷,可在看了他的文章后,却一反常态没再阻止……看来,这叶同风是真的仅用时半个时辰不到就作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不过,不知道,能不能赢得了身为京中第一才子的祝怜君?
堂外百姓心痒难耐,都纷纷好奇起了这场文斗的结果。
而祝怜君,再三告诫自己即便叶同风是真的作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但只要他稳定发挥,也还有一胜的机会,沉住气,沉住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叶同风已经靠在椅子上睡醒一觉,可祝怜君的文章却还没有作好。
围观等人看向祝怜君的目光已经从一开始的耐心,变成了“你行吗?”的质疑。
祝怜君倍感压力,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淌下,挥汗如雨的同时莫名有些烦躁。
直到,堂内用作计时的香燃尽,直到,官府的人敲响了锣,祝怜君才交了卷。
虽然在写文章的速度上,他不占据优势,但此文章他根据当今时世,提出应以重文轻武,大兴科举,解散多余军队,广纳贤才,改善民生为中心,展开论述,想必,不会输叶同风。
一时荣辱不算什么,只要他的策论文章赢了叶同风;只要他能落定叶同风科举舞弊之罪名;那青云直上步入朝堂,将来名震天下的也都是他!
世人也将只知他祝怜君,而不知叶同风,今日之事更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被碾碎、淹没!
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想到这里,祝怜君的心情好了许多,在交卷之后,就对严正伦及李承乾拱手一礼,“学生恳请严大人,太子殿下,公布我与叶同风胜负!”
“并以这文章胜负,论谁抄袭谁舞弊!!”
“这……”严正伦再度望向了李承乾。
早在叶同风那策论交上的那刻,胜败就已有定论,而今,虽祝怜君又上赶着送死,但其毕竟是清河祝氏的人……
不知道天家对祝氏的态度?
见严正伦为难,李承乾直接夺过试卷宣布,“既有言在先,那孤就宣布,此次策论文章,叶同风更胜一筹!”
“他有如此大才,绝无抄袭舞弊的可能!!”
此言一出,所有围观百姓纷纷高呼,“叶公子高才!”
“恭喜叶公子洗清污名!”
“叶公子状元之名,名副其实!恭喜朝堂喜得大才!”
“怎么会这样?”眼见李承乾竟然宣布叶同风获胜,祝怜君的眼底写满了怀疑与不甘。
无论如何他都不信,他堂堂京中第一才子、清河祝氏集尽名师培养出的人,会输给叶同风一个才习文不到一栽光阴的武夫之后……
有问题!
这其中有问题!
难道是太子刻意偏颇?
祝怜君当即咬牙,冷喝一声,“禀太子,禀严大人,学生不服!”
“学生请太子与严大人,将我与叶同风文章公布,由众人评判谁胜谁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