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上(八卷本)
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故其时博学者多,成材者众也。比及后世,学校之制废,人各延师以课其子弟,穷民之无力者荒嬉坐废,莫辨之无,竟罔知天地古今为何物,而蔑伦悖理之事时见于通都大邑,此皆学校不讲之故也。(学校废而书院兴,原所以集士子而课以艺学,使之明习世务,而为国用。乃今日虽有书院,而士子依然散居里巷,绝少肄业其中;间或有之,亦无程范,听其来去自由。虽有山长,不过操衡文甲乙之权,而无师表训导之责。届试期,则聚士子而课以文,尽一日之长。所作不过尘羹土饭,陈陈相因之语,于国家利病,政治得失,未尝一及。而天文、格致、历算等学,则又绝口不谈。其有讲实学,严课程,以文章砥砺,务为有用之学者,千不得一、二。书院虽多亦奚为哉!)
今泰西各国犹有古风,礼失而求诸野,其信然欤!迹其学校规制,大略相同,而德国尤为明备。学之大、小各有次第,乡塾散置民间,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无论贵贱男女,自六岁后皆须入学,不入学者罪其父母。先入小学堂,教以浅近文理、地图、算法、史事、格致之属。小学成后,选入中学堂。所学名类甚多,名曰普通学,如国教、格致、算学、地理、史事、绘图、体操、兵队操,本国行文法、外国言语文字行文法皆须全习,惟外国文字只兼习一国。无论大、小学堂,皆有讲国教一门,皆有学兵队之操场。
日本之教科名伦理科,所讲皆人伦道德之事,其大义本教育敕语,旁参五经四书及泰西伦理。学生中学校毕业,则发给凭照,自此以后文、武分途,或文或武各听其便。习文事者,入高等专门学校习专门之学。凡可称高等专门学校者,如高等师范、高等商业、高等工业、医学专门、东京美术(即绘画、雕刻、嵌钿、铸冶之技)、东京外国语、东京音乐皆是(此外尚有女子高等师范,为女子专门学校)。若欲入分科大学,先入高等学校修豫备科。科分三部:第一部为法科、文科,第二部为理(即格致)、农、工,第三部为医学。门径既识,然后入大学。校中分科专习,科分六门,即法、文、理、农、工、医六者,但较豫备科为专精耳。分科毕业,发给凭照,略如中国举人。其愿再学者,入大学院以精究奥义。大学院毕业领照,则如进士翰林矣。凡习武备者,自幼年学校毕业入营,但学为弁半年。若从中学毕业,选拔入营,则须先学为兵半年,再学为弁半年,然后同升入士官学校,名为候补士官生。命名士官,盖取三代庠序之称曰士,卒伍之称亦曰士之遗意。教以战术(兼战史)、兵器(即军械)、地形(兼测绘)、筑城(即工程)、军制、卫生、马学(卫生与军医殊,马术与骑术殊)等事。一年毕业为试用士官,再入营练习士官之事半年,国家即用为各军少尉,位如中国千总。自少尉以上,曰中尉、大尉,如守备、都司。官至少尉后,可在本营叙劳升转(若充兵出身,非战时不得为士官,至特务曹长而止。特务曹长位如中国把总)。其自少尉、中尉之中入陆军大学校,以储参谋之资。自大尉而上,曰少佐、中佐、大佐,略如游击,参将、副将。再上曰少将、中将、大将,则位如提、镇、总统矣。凡愿习水师者,先入海军兵学校,三年毕业为候补少尉,在舰练习一年,此一年中须远航一次。其隽秀者升入海军大学校。查海、陆大学校,其体制与文事大学校颇殊。
泰西各国学制不同,入学之岁亦不同,然其用意事事相同。故大中小学年限,无论文、武,大率三四五年不等。等级渐深者,子目亦渐多。学生多则班数亦多,然每班不过数十人。此班学满即迁彼班,依次递升,不容躐等。小学堂于来学之生徒,察其贫者免取脩脯,稍赡者半之。中学堂(即普通学)之脩脯亦廉。
此外国学校教士官人之大略也。
中国亟宜参酌中、外成法教育人材,文、武并重,仿日本设文部大臣,并分司责任(一蒙学、一普通、一专门、一编译、一会计、一典试、一巡查)。聘中外专门名家,选择各国有用之书,编定蒙学普通专门课本,颁行各省。并通饬疆吏督同地方绅商就地筹款,及慨捐钜资,相助者报部奖励。务使各州县遍设小学、中学,各省设高等大学,一体认真,由浅入深,不容躐等。各州、县、省会学堂生徒之课艺,凡自备资斧游学外邦,专习一艺,回国者准给凭照,优奖录用,则人材日出,何患不能与东、西各国争胜乎?且中国向无工艺院,故贫民子女无业谋生者多。倘各处设院教其各成一艺,俾糊口有资,自不至流为盗贼。闻泰西工艺院急于文学院,以工艺一事,非但有益商务,且有益人心。院中课习制造、机器、织布、造线、缝纫、攻玉,以及考察药性与化学等类,教分五等(事详篇末)。中国生齿日繁,生计日绌,所以工艺学堂亦今世之亟务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