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教发展之经过
作者:许崇灏字数:1.2万字

|第二章|
回教发展之经过

回教是穆罕默德所手创的,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原分两个步骤:第一是统一阿拉伯人的信仰,第二是将同一信仰的人纳入同一组织。穆罕默德是具有超等组织天才的,他的目的,是在以阿拉伯人作核心,继续向世界发展。

我们知道阿拉伯人原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行动既无一定,彼此自少往来。严格的说,纯是一盘散沙,并无团结。当时他们中间杂居着犹太教人、基督教人,以及其他民族。这些民族对于阿拉伯人,纵不是侵掠者,在事实上也是把阿拉伯半岛当作了他们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形之下,穆罕默德认为有将阿拉伯人团结一致的必要,而团结的方法,最好是“统一信仰”。因为这是根本的精神的结合。

当时阿拉伯人的信仰,也和其他民族的初期信仰一样,有拜树木的,有拜石头的,也有不少拜日月星辰的。麦加庙中竟有三百六十位偶像,就是说:每日必有一位应当敬拜的神。穆罕默德一出,即以一神主义相标榜,一神之外,不承认任何神灵的存在。他运用实力渐渐摧毁了一般人之偶像观念,使转移其精神而寄托于独一无二之“阿拉”。

信仰统一之后,穆罕默德乃进行第二步工作,就是要设法在生活上维持各个信徒间的连系。于是便定出回教徒必须一日五次向麦加拜祷,每年必须亲至麦加朝觐圣城的种种教规。倘有“弃拜”或忽略朝觐的,即是极恶大罪,死后当受“变猪”、“被蛇噬”及“火獄”等痛苦。同时并明文规定同教即是同胞,同胞之间一律平等,不准有阶级的存在。

同教即是一家,一家之中,人人各有其应享之自由。暴君虐政,绝对禁止。这在第一任克利弗阿布伯克(Caliph Abu Bekr)就职时誓词中,可以充分看出:

国民诸君,你们遴选了我这最不配的人作你们的克利弗。我的措施,如果公平正直,即请拥护我;否则仍请加以告诫,使我明了责任的所在。

……我既是弱者的保障,我必恪守圣律(Sherias),你们才可服从我。倘若你们发现我有丝毫远离圣律的时候,便不必再服从我了。

又规定同教互相交往,必须疏财仗义,患难以共,恤孤怜贫,定为“五功”之一,每一个回教徒必须恪遵的。所以回教徒经此一番锻炼,便能如手足一般的相亲相爱了。

穆罕默德创设回教,是政教不分的。一般虔诚的回教徒,直到现在,依然主张政教不分的组织。所以回教宗教势力所达到的地方,也当是回教政治领域的所在地。兹将回教发展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一、回教的散布

回教的人数,在第一次欧战以前,已号称三万万人;截至现在,一般人估计约为三万万五千万。但确实数目,则各方统计,不免互有出入。一定要求得精确的统计,事实上有些困难。有两个地方,不易找到确切的数字:一个地方是中国,一个地方是非洲。

回教徒自从征服埃及以后,非洲即老早成为回教在西方的根据地。的黎波里、阿尔及耳、突尼斯等地,简直在语言上、习俗上、文化上,均与阿拉伯无大差别。近年以来,宗教的势力愈来愈远,自此而南,由平原而撒哈剌核心,其区域与人数的增加,皆有一日千里之势。但在这块回教最繁荣的地带,同时也不许外人插足。所以只晓得回教的势力逐渐发展,至内部情形如何,以及人数多寡,外人不得而知。

说到我国回教徒的人数,尤其无法知道。因为我国的人口一向无精确统计,回教的人数更无从知道了。孙总理在民族主义中,只说有百几十万回教人,但一般人推测说是九百多万,又有人说是三千万,也有人说是五千万,数目相差如此悬殊。所以我国的回教同胞究有多少,实在令人无法断定。

回教的散布,据说非洲有五六千万,亚洲有二万万七千万,欧洲最少,约有五百万。回教自鼎盛至中落,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地方,始终是他稳固的根据地。在纬度二十度以北,回教徒约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非洲全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得赤道以南刚果及法属苏丹等地的回教徒,现在发展的很快,大有即将吞噬全部南非洲之势。

发展的路线纵有三条:一由上尼罗河,一由散西巴(Zanaibar),一由刚果直赴尼格尔流域(Niger basin)。回教与基督教在非洲的决斗,常常到达白热程度。但最后胜利,总是落在回教手里。欧洲的回教徒约五百万人,大多在巴尔干半岛。过去的西班牙虽作过回教的领土,不过现在是被迫绝迹了。

亚洲的回教徒,约占全亚洲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例如阿拉伯、中央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土耳其、波克哈拉、基发、波斯、阿富汗、俾路支、爪哇、苏门答拉、西尔伯、以及南菲律宾群岛等地。有的大半是回教徒,有的全部是回教徒,其数约在三千万以上。

然而回教徒最多的区域,还让印度名列前茅,不但全非洲为多,更远超过阿拉伯、波斯、埃及、与战前东西土耳其全回教徒之数量。据调查在印度回教徒有六千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之多。孟加拉湾等处有二千七百多万;奔遮(Punjab)有一千二百多万;荷属东印度全人口三千六百万中,有回教徒二千九百万人;俄属中亚细亚有一千三百九十多万;我国的回教徒究竟有多少,尚难估计,兹将上述各地回教人数列表如下:

二、回教之史的演进

第一期

自穆罕默德创设回教,迄前四位克利弗时代,可划为第一期。按纪元说,是截至第七世纪中叶为止。穆罕默德本身的事业,只是回教的创始时期,他虽然逐渐征服了阿拉伯全境,虽然捣毁了一切异邪说的偶像;虽然限期严禁回教徒与各种崇拜偶像的人发生任何关系,然而因为时间短促的原故,回教的信仰,还没有深入人心,先入为主的偶像观念究竟远支配着大部份阿拉伯人的心理。因此,穆罕默德一死,除麦加、麦地拉、及泰弗(Taif)而外,全境阿拉伯皆举兵叛变(首先揭竿而起的便是伯都英人Bedouin Tribes),若非继承得人,中古史恐怕就少有阿拉伯人的纪载了。

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的组织家,集军、政、教各种大权于一身,从未为死后之回教事业打算,一般信徒甚至相信穆罕默德不受死神的管辖,所以穆氏死后之暂时紊乱,自属势所必至。不久,阿布伯克被推作克利弗,做了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布是穆罕默德的岳丈,富有财产,声誉素著。对于穆罕默德之教义及其意志,最能明了,恪守亦最诚笃。所以在位虽只两年,却不但平定了阿拉伯的全境,并运用阿拉伯人的团结势力,西敌罗马,东征波斯。

俄马于六三四年八月,继为第二任克利弗,为东征根据地计,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建筑了巴斯拉(Bisra)及古发(Kufa)两座大城。六三六年罗马人统治下之大马色,安提阿,及耶路撒冷,都先后降顺。后两年,叙利亚全境亦被占领。在东方复连克波斯,六三七年遂掩有旧巴比伦及叙利亚一带境地。迨六四二年,尼哈文(Nehawend)一战,阿拉伯半岛已经没有异族的足迹了。六四〇年开始征服埃及,又大告成功。

六四四年俄马遭人暗算,征伐中止。但回教人的疆域,除阿拉伯全境外,已西至尼罗及利凡特(Levant),而东向印度边境问鼎了。这是回教的政治势力与宗教势力同时高张的顶点,过此就日趋于宗教畸形发展了。

俄特曼继俄马而立,大权旁落,小人遍布要津,各地回教徒乃大起反对,一般觊觎克利弗的人,又从中煽惑,势愈严重。六五六年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的回教徒围集麦地拉,向俄特曼提出抗议,又未蒙采纳,群情愤极,遂杀之于其私邸。这算是回教徒民众革命的开端,也就是回教人的政治生命日趋衰微的起始。

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女婿,因为血统关系,久有觊觎克利弗职位的企图,惟声望远不如前三位领袖,遂致迟迟未能获选。俄特曼既死,阿里于极端紊乱之中捷足就职。为远离基本回教徒(阿拉伯人)之监视与恐怖起见,乃迁都于古发。然内乱仍不因此而免。当时在伊拉克有两位逐鹿的人,树起了反叛的旗帜,幸不久即告平息。

在叙利亚有谋阿外亚其人认为俄特曼死于非命,显有别故,亦兴师问罪,声称为俄特曼复仇,欲得凶手及同谋或放纵渔猎者而甘心。阿里的党羽均离心离德,不但不能团结一致对外,且在谋阿外亚大军压境千钧一发之际,太阿倒持,内部突起叛变,以致敌我未及交兵,阿里即被弑身死。谋阿外亚并夷其族,几无一幸免。时为六六一年元月,此为回教史之第一期。

第二期

谋阿外亚第一展开了阿密亚朝(Ommayads)的历史,迁都北至大马色,改克利弗为世袭职,虽未根本推翻回教的政治制度,但与以前之实质已截然不同。其后世袭计有十四代,回人版图拓至欧克撒斯(Oxus)、阿富汗、俾路支均在掌握之中;至于阿非利加洲沿地中海诸省,直到大西洋一带滨海之区,更是回教的殖民地了。

十四位克利弗中,多有杰出人才,尤以瓦尔德第一(WalidⅠ)勋业最著,逐渐向欧陆侵略的结果,西班牙全境被征服,并侵入法兰西之南部及其中部。倘非七三二年(此时希霞木在位Hisham,724~743年)在涛尔斯(Tours)为查理马台尔(Charles Marted)所阻,回教徒必作西欧霸主无疑。西欧如得志,东欧必势如破竹,一鼓而掩有全部欧罗巴洲。果尔,今日世界的文明,必另有一番局面了。

后来阿密亚朝与亚巴(Abbasides)王室时起冲突,亚巴王室是穆罕默德之叔父的后裔,以亚布亚巴(Aba L Abba)为首领,声称有继承克利弗职位之权,彼此兵戎相见,已非一日。及七五〇年,最后一战,阿密亚朝败北,全族殉难,只亚布拉曼第一(Abur-RahmanⅠ)得以身免。逃至西班牙,于七五五年奠都叩耳豆法(Cordova),与东方克利弗完全断绝关系,分领西部回教辖区。直至一〇〇九年,仍袭用阿密亚朝尊号。这一支回教徒后来曾四易朝代,到一九四二年西班牙人推翻了格兰拉达朝(Granada),回教徒始退回摩洛哥诸地。

亚巴朝建都报达。亚利满修(Al-Mansuf)在位时(754~775年)奖励文化,学者风从,报达一跃而为学术中心。同时别在西班牙叩耳豆法一府掌教之敌朝亚布拉曼,亦以科学,文学,美术等项见称,这不啻回教文化之鼎盛时期。虽然在政治上他们永远不是一个团体。马塔燧本(Matasim,817-861)而后,克利弗之声威已一落千丈。因为派别倾轧,内乱迭起,克利弗借用外力,暂时镇慑;但是骄兵悍将,羽翼既丰,逐渐飞扬跋扈,终致尾大不掉,喧宾夺主,克利弗受其牵制而莫可奈何。及传至拉底(Radi,940-984),克利弗一战空留虚名,其后之兴替,皆受实力派之操纵,去留一唯实力派之命是从;而各方相继携贰,版图日以蹙削。

一二五八年,蒙古人西征,占据报达,彼此认为死敌互相倾轧之西艾与逊尼(Sia and Sunmi)两派仍不觉悟,未能捐除成见,一致团结对外,遂使回教在东方之一线统制力量——克利弗——归于消灭,回教历史至此,已转入第三时期了。

第三期

占据报达的蒙古族,亦信回教,后来逐渐向东发展,由阿富汗转到侵入印度,在印度为回教开辟了广大的天地,信奉回教的人数几乎占全体总量的四分之一。他如南洋一带的回教徒,也是由印度方面慢慢发展过去的。

土耳其人也是信奉回教的,是由雇佣地位而变成主人翁的。土耳其人最大的功业是在向欧陆发展,安穆拉第一(AmurathⅠ)攻取亚得连堡(Adrianaole),一三〇六年定为首都。马其顿尼亚(Maoadonia)、亚尔巴尼亚(Abania)、赛尔维亚(Servia)亦相继降顺。巴扎色(Bajazet)再向西侵,一三九六年与匈牙利王战于尼喀波立斯(Nicopolis),大胜。不幸,铁木耳来犯,转兵御敌。于安哥拉(Ancyra),时为一四〇二年。安穆拉第二,再战欧洲天主教联军;一四四四年又大胜于窪耳拉(Varaa)。一四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穆罕默德第二攻破君士坦丁,东罗马帝国之最后国土于此丧失,西方赖以杜绝回教洪流之屏藩,于此毁坏。撒利曼第二(SolymanaⅡ)屡征匈牙利,乘胜再攻奥大利亚,围攻维也纳,不克而还。回教徒在欧陆之进展,此为最后收场。

土耳其人虽东征西讨,但皆旋得旋失。在一五一七的时候,西林第一(SelimⅠ)虽然屡败埃及,俘虏了亚巴朝最后的一位(第三十五位)克利弗马斯塔德(Mostadhem Billoh),并迫其把克利弗的职位让了出来,终未获得突尼斯、阿尔及耳、印度,及西艾派的承认。所以直到二十世纪的初叶,土耳其阿托曼帝国政治势力的实际领域,到底没有克利弗全盛时代之广大,所征伐的地带大半已是回教区域。至于克利弗的名称经西林第一诸苏丹沿用,直到第一次欧战结束后五年,即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废除苏丹制度。亦曾举阿布尔麦志德(Abdul Medjid)作克利弗,一九二四年土耳其国民大众议会,才又把他废除,于是逐麦志德出境。至此回教徒之世界统制机关,却完全无存了。

虽然,回教在各地发展之史绩,不容忽视。分述如次:

阿非利加洲。自西历六三三年以后,回教徒势力即在非洲逐渐展开,其开展阶段约分三个时期:第一期,自六三八年迄一〇五〇年。阿拉伯人带着《可兰经》实行军事占领,沿地中海南岸,从埃及直到摩洛哥,相继纳入克利弗之版图。又因非洲土人皈依回教之诚笃,非洲北部且成了回教势力退守的主要根据地。第二期,自一〇五〇年至一七五〇年。在此期间,摩洛哥全境、撒哈拉沙漠及西部苏丹都信奉了回教,这与基督教徒一再发动的十字军,可以摇摇吐气。不过在治政上回教已不能以麦加为中心罢了。一七五〇年以来为第三期。土地虽被欧洲瓜分,宗教势力却继续进展。其进展的路线,也有三条:从埃及西向,远达喀得湖(Lake Chad)是第一条。由非州西北部直趋喀得湖与尼格尔(Niger)境地,是第二条。第三条从散西巴(Zanzibar)迳向大湖(Great Lakes),旗帜所向,无不辟易。即在基督教势力最雄厚的地方,亦莫不锐不可当,一一被其征服。此为回教在非洲发展之概括情况。

欧罗巴洲。阿拉伯回教徒本身团结一致之后,即将罗马的统治势力逐渐驱逐亚洲之外,并进而向欧洲问鼎。在克利弗时代,六六八年及七一六年,曾两度占领君斯坦丁。迨俄托曼帝国时代,即十三世纪之末,乃再作征欧企图。结果,君斯坦丁于一四五三年卒被占领。其后七十六年间,并极力向西欧挺进,迨维也纳围攻不下,才停止了西征。惟在六四八年,回教徒已由北非侵入西班牙,七一一年正式成立回教政权,绵延八百年之久。直到一四九二年格兰拉达朝战败,始被迫退回北非。一五〇二年斐尔鼎兰与伊斯伯拉联合出令禁止,回教的礼拜仪式始不再见于西欧。欧战以后,土耳其的欧洲领土虽不复得,但巴尔干半岛却仍有五百万回教徒存在。洛桑会议后,土耳其又复见往日的雄风了。

波斯(即现今伊朗)。波斯原是阿利安(Aryan)人种,头脑最为复杂而灵敏,宗教思想更是五花八门。回教开始即向波斯推进,及俄马时代,始完全占领,在克利弗时代作了回教版图之一部。回教的文艺,在波斯得到了最大的影响与光荣,这批阿利安人的精神聚集在回教的诗歌、哲学、科学上,历数百年而不衰。土耳其立国之后,始脱离麦加的政治连系。然而波斯直到现在,仍不失其为回教国,且曾作过回教势力侵入中亚细亚一带的阶梯。

中亚细亚。回教既领有波斯而后,即从波斯向中亚细亚一带推进,首当其冲者即波克哈拉(Bokahra)。阿拉伯人征服波克哈拉颇费周折,而后三叛三服。相传最后的一次,每一位波克哈拉人就有一个阿拉伯人同居,以熏陶他们。凡礼拜斋戒一如真正回教徒的,必受重赏。这样行之既久,才逐渐将波克哈拉的人,统统皈依在回教同一信仰之下。后来,以波城为推动中心,用尽许多手段,苦口婆心,竭力劝化。

约二百年后,阿富汗、土耳其斯坦等地,才先后就范,共作了穆罕默德的信徒。在黑海与里海之间的特兰斯、高加索一带区域,有三百多万鞑靼人,在土耳其斯坦、波克哈拉、基发,及俄属土耳其斯坦等地,大约有六百多万回教徒。波克哈拉的首都,直到现在依然是回教势力发展的根据地。因为第一次欧战之后,中亚细亚一带,在政治上虽略有变动,但回教势力的开拓,并未受若何影响。

中国。回教势力移植中国之情形,是回教开拓史上最特殊的一页,在某种条件之下,也可说是最光荣的一页,因为移植动机及移植实况都始终保持着和平与友谊的性质。在早是由于通商,当时回教商人,同时就是最好的传教专使。穆罕默德并亲自派遣他的舅父前来中国布教,留居广州两年(一说老死于广州,其墓尚在,名曰“香坟”),建立寺院,设坛布法。广州现有回教徒八百余家,即其功效。

在克利弗阿布加非尔的时候,曾派四千回兵,替中国皇帝平乱。乱平之后,留居中国,开阿拉伯人殖民中国的嚆矢。此后回教徒在中国南北同时发展,以云南、新疆等地回教徒的数量为最多。迄于今日内地各省,几无处无回教徒的踪迹了。回汉杂处,间亦互通婚嫁,颇能相安无事。据外人记载:孙中山先生有“中华民族在平等与自由之创业史上将永久不能忘记回教同胞所给予之帮助”之语,可见汉回两族彼此不但痛痒相关,而且已成了如手如足亦步亦趋的整个国族了。

印度。回教徒之开拓印度,远在西纪七一二年。当时克利弗瓦尔德(Calph Walid)遣了一支人马,为一只回教徒商船复仇,大将喀斯姆(Kasim)向拉结仆人(Rajputs)提出两件要求:一是称臣纳贡;一是皈依回教,二者任择其一。战胜结果,喀斯姆强迫了一批婆罗门教的人行了割礼。(这是皈依宗教的表示,犹太教人至今行之不坠。)这样,当然不能使敌人心悦诚服的信奉新的信仰,他便将十七岁以上的男子,完全杀掉,余尽夷为奴隶。

加尔的亚(Chaidea)长官亚尔海甲(Al Haja)兴师征亲地(Simd),在趋印度的途中,打了两次剧烈的仗。围攻马尔丹(Maltan),许久,终于攻破。身毒(Hindu)王女聚集全城妇女,拒绝服从,致葬身火窟之中。辛地征服之后,便成了回教徒向南发展的根据地。在十世纪的时候,土耳其人与阿富汗人从东北如潮涌一般的跑入印度,皈依回教的身毒人,即是他们的联军。

汗斯尼(Ghazni)的苏丹,绰号“回教的拿破仑”。迭次远征,旋在北部建立权威,毁坏假神的庙宇,杀戮拜偶像的土人,定都特里(Delhi)。其后嗣在十二世纪之末,及十三世纪之初,亦颇能继承祖业,地盘愈行扩大,势力愈行充实。

回教征服印度的黄金时代,还在一五二五年至一七四七年之间。当时蒙古人勃兴,所向无敌,拓地最广。亚克巴尔(Akbar)及其后嗣,都极力奖励文学、美术,所留下来的石刻遗迹,直到现在还脍炙人口,称道不绝。

回教之入南部印度,一面是由于北部回教徒之不断南征,一面由于回教徒逐渐移殖东南海滨。据调查在孟加拉(Bengal)有二千五百万回教徒,奔遮(Punjab)有二千万;至印度北部约有四千五百万,德干高原(Decean)及中、西、南三部,亦有一千七百万,总共不下六千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余人,较之波斯、阿拉坦、东、西土耳其,及埃及诸地之总数,有过之无不及,可算是回教徒的世界了。

马来群岛。回教势力最先进入苏门答腊(Sumatra)的北海岸。因为阿拉伯人时常航海贸易,一三四五年,回教即开始活动,旋即推进爪哇。有一阿拉伯人自称真主钦差(Apostle),从事布教,信徒日众,即在爪哇建造了第一座礼拜寺。

后来,爪哇的酋长信了回教,其下效尤者更众。及至首都落入他们执掌以后,便用武力推进。一四七八年,回教徒在爪哇的工作遍奏战胜之歌。后来先后派出了九位钦差(即布道士)遍赴各地,爪哇人一律归信回教。

十五世纪末叶,马录加斯特雷脱的君王信奉了回教,一般爪哇的回教商人,一面到司排斯群岛(SPice Islands)买香料;一面输送回教信仰,结果回教的势力又在司排斯群岛展开。

一八〇三年,苏门答腊有一部分回教徒,从麦加朝觐回来,向当地拜偶像的异教徒宣布了一次“圣战”(Holy War)。先从巴他族(Batta Tribes)下手,继向统治阶级荷兰长官宣战;血战十七年,终被荷兰政府镇压屈服。不过他们的宗教宣传势头稍阻,直到现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的异教徒,还是耶、回两教争夺的对象。苏门答腊的三百多万居民,几乎全是回教徒。在爪哇一个地方,就有二千四百万信奉回教的人。

其他。此外如暹罗(即今泰国)、菲律宾等处,也有回教徒,或数十万,或十数万,数目不等。其传布情形,与上述大同小异,兹不赘述。

三、回教复兴运动

回教复兴运动的发生,是因为受了两方面的刺激:一方面由于宗教上的腐败;一方面由于政治上的压迫。其活动的路线,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团结内在的精神;一方面是推翻外来的统制。不过这些复兴运动家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趋于急进,有的侧重稳健,有的欲利用西方文明以制白人为命;有的认《可兰经》是万有的宝藏,恪守《可兰经》即能获得各种力量。门阀的观念既然森严,当然没有一致的行动。就局部而论,虽然都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记载,就大体而言,究竟还缺乏一致的精神。所以各党各派终于分道扬镳,颇乏实际袭援。兹将最主要之三大派,约略介绍如下:

华哈壁派(Wahabism):此派创始于阿布得尔华哈壁(Abdel Wahab),约于一七〇〇年,生在阿拉伯沙漠腹心的内志。当时回教无论在教义上、在政治上,都日趋堕落,所剩下来的一片干净土,只有不毛之地的内志。

内志的回教徒尚能恪守若祖若宗传下来的信仰与典型,土耳其的统治,仅仅是徒挂招牌,未能发生多大影响。华哈壁幼年已负盛望,尝到麦加朝觐圣城,旋求学于麦地那,曾游历波斯,最后回至内志。因游历中多所感触,乃决计宣传改革运动。初在阿拉伯各地游说,信者日众,后来最有威望的一位酋长接受了他的主张,声势遂愈益雄厚。散漫的阿拉伯人在含有政治性的宗教统一上,重新又联合起来;正如穆罕默德当日陶冶阿拉伯人一样。

一七八七年华哈壁逝世,信徒骚德(Saud)继续其业,并加以发扬光大,广设学校,提倡教育,且分派诸多教师到他族说教。迨后阿拉伯人完全团结一致的时候,骚德又进而作团结整个世界回教的企图。他首先进攻麦加与麦地拉两圣城,十九世纪初叶,居然先后收复。

一八一四年骚德逝世,当时他正预备进攻叙利亚,大有一举而掩有东方,将全部回教统统加以改革的趋势。土耳其的苏丹惊惶万分,乃勾结埃及麦罕麦德阿里(Mehemet Ali),驱其借用欧人所训练的军队与武器,来抵抗华哈壁人。结果,华哈壁人遂在大砲轰击之下,退回了内志沙漠,两座圣城得而复失。

华哈壁派的政治表演虽暂时闭幕,但精神的活动却方兴未艾。他们的精神已四面分飞,到处受人欢迎,因此各地回教都发生紊乱。直到现在,他们的党徒仍在麦加和麦地拉两地,向每年的天涯地角前去的回教徒,宣传他们的主张。因此,奉行的人一年一年的加多。就是此后接踵而起的各派改革家,也直接或间接多少受了华哈壁派的影响。

华哈壁运动是一种严格的清教徒改革运动,他们的目的在改正一切错误,废除各种迷信的仪文,归回到原始的回教。举凡后来加添上去的种种色色的附加物,如中世纪神学家著作与注释,仪文的或神秘的新的改革,以及一切不合旧制的改革,他们都斥为大逆不道。所以有人讥讽此派复兴运动家,未免量狭而不能容物,幸而在发展上受了绝大的挫折,否则回教的复兴事业,便只能在道德上着力了。(华哈壁运动中落以后百年,内志境内又发生了“义光运动”(Tkhwan Movement),主义信条与华哈壁完全一样,主持的人,就是骚德的后代。)

华哈壁派开始活动的时候,一面是反对回教国家的政治腐败;一面是反对回教长官的道德堕落,完全以回教本身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但到十九世纪的中叶,局面大变。回教国家已陷入内忧外患夹攻之中,法国征服了阿尔及耳;俄国强据了脱兰斯、高加索;英国占领了全部印度,于是回教徒人人自危,感觉大祸临头,他们的领域有全部被白人统治之虞。为对外计,势非团结一致不可。这便是泛回教运动的摇篮时期。

当时,在阿尔及耳有喀德(Abd-elk-ader),在高加索有沙米尔(Shamyl),都曾领导民众与敌人打了不少血仗;但别处的回教徒,除了广泛的同情之外,迄无实际的援助,终于不支。埃及、阿富汗、中亚细亚、荷属东印度也先后发生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战争,但只是表示其对于白种人之恐怖与痛恨。因为没有统一计画,殊少成绩而言,不过泛回教运动却因此建立了巩固的基础。

孙录希派(Senaussism):孙录希派是泛回教运动中最有权威者之一,创始于孙录希(Sayid Mahommed Ben Semusi)。他生于阿尔及耳马斯他甘兰(Mostaganem)附近。约在一八〇〇年,他是穆罕默德的后裔,所以在回教中的地位与声望,都很高超。性好读书,又非常虔诚。后来,漫游北非一带,作改革回教的宣传,到麦加朝觐。得闻华哈壁派的学说,改教的热诚愈发高张,同时便确定了改革回教的具体方案。

一八四三年转回北非,在德拉(Desna)附近山中建立了第一座白院(White Monastery),开始说教。因为人格的感化与组织的才能,北非一带的人好像潮涌一般的信奉了他的主义。这使的黎波里的土耳其长官大为震惊。结果,孙录希不能不将总机关迁到利比安沙漠中(Lybian desert)扎拉布伯(Jarabub)地方去,以避纠纷。

一八五九年孙录希逝世,次子厄尔马逮(EI-Mahdi)克继其业,俊慧虔敬,从者更众。后来,再迁入沙漠中爪夫(Jowf)地方。一九〇二年厄尔马逮死,由其侄阿穆德厄尔舍力继之,孙录希派九十年来之影响,功效极大,他的信徒,阿拉伯全境广有,麦加与麦地拉两圣城也大大的受了影响。北非一带,更不消说。全部北非,自摩洛哥至谋索利犁,随地都有他们的支部。

这些支部都遵奉北沙漠中总机关所发出来的命令。各支部均设两位首领:一位司教,名曰谟克德木(Mokeddem);一位司政,名曰威克尔(Wekil)。他们的号令,不但孙录希派的的人须要遵守,连同一区域内之任何人物,都奉行不懈。统治阶级,无论是、是法、是意大利,明明知道有形统制之外,另有无形统制,但亦绝对不愿过问,以免惹出纠纷。孙录希派的人也极力避免与统制阶级冲突,不惜一再规避,直退入沙漠的核心,使外人无法问津。

据说此派复兴运动家先着重内部的改造,在内部没有改造成功以前,不愿现出鲜明旗帜,从事政治的斗争。他们一面在北非一带,广立支部和学校,训练群众信仰他们的谟克德木与威克尔;一面向南推进,引了成千整万的黑人,放弃假神,皈依了回教。

他们这样活动,也遭遇了不少的困难。然而他们总是一往无前,百折不回。就现状推之,南非之全部征服,只是时间问题。一位法国的基督教传道士曾说:“我们眼看着回教向前进展,有时很慢,但迄未暂停,逐渐向沙漠的腹心走去。虽然遇到障碍,但仍抖擞精神,一往直前,他们不说什么,基督教徒只梦想征服阿非利亚,回教徒却实际干了起来。”

泛回教运动派:这是一派旗帜鲜明的回教复兴运动家,他们志在从政治上剪除一切外来的统制。此派中有两位中心人物:第一位便是哲马尔艾丁厄阿富尼汗(Seyid Djcmal, ed-dinol Afghani)。他约在十九世纪初叶生于波斯哈马丹附近亚撒达巴(Assdebad)地方,也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属阿拉伯血统。智力极强,声望甚著。处事接物又非常热心,所以他的事业也就非常伟大。他曾漫游世界,见闻极广。不但明了各地回教情形,连西欧状况莫不洞悉。他是天生的宣传家,极富吸引力,无论到什么回教地方,他的人格便会发动智力的火焰。

他与孙录希不同,很少拘泥于神学理论,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政治运动上。他是第一位抓着“欧祸”横流的回教徒,所以不惜牺牲整个生命,向全回教宣告大祸临头,并且缜密的从事自卫。一般统制阶级的欧洲人,自然大为吃惊,不能不认为是危险万分的煽惑份子。英国特别怕他,特别逼迫他,曾在印度被捕下狱,旋赴埃及。其时约在一八八〇年,阿拉比巴沙(Arabi Pasha)的“反欧”运动,他是参加了的。因此一八八二年英军占据埃及之后,立刻又将他驱逐出境。这样,哲马尔艾丁便又继续他漂泊生涯。最后来到君士坦丁,与土耳其的苏丹阿布都尔哈密(Abdud Hamid)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才加速的推进了泛回教运动。

哈密有大志,欲借克利弗的地位,扩大政治领域。他虽然身为土耳其苏丹,却竭力企图全回教的拥护,以抵抗欧洲的侵犯。不久就组织了一个回教运动的宣传机关,秘密活动。君士坦丁于是成了忠心回教与反对“欧祸”者的麦加,遴选大批专使,分赴各地,传达哈密的福音,攻击“欧祸”的残酷。这样一帆风顺的进行了差不多三十年。

一九〇八年,青年土耳其运动,虽然推翻了哈密的统治地位,然而哈密在精神上的权威,都得到了大部份回教王公与虔诚回民的承认,大家都觉得他无异回教中的韦托,土耳其帝国仿佛是回教的堡垒。可惜当时复兴运动的各派领袖,未能团结一致,终使哈密惨淡经营,数十年如一日的泛回教运动,没有马上发生实际行动。

一九一一年,义大利占据了土耳其的非洲属邦的黎波里,一九一二年巴尔干联军把土耳其驱逐直退到君士坦丁的城门口;同时英俄联合摧毁了波兰的革命,法兰西攫夺了摩洛哥,仅两年之间,回教人的疆土日蹙千里,尽入欧人掌握。哈密的泛回教种子,于此便红花怒放,并结了不少果子。回教徒不但发出回教本身应当一心一德同仇敌忾的呼声,他们还企图与非回教民族携手。东方被压迫民族运动至此已走上大亚细亚主义的道路了。

此事在印度更为显著。有一次印度的回教徒,竟向印度的身毒人提出了一个宣言,题曰:东方之福音。开头便说:“东方的神灵起来吧,起来驱逐这西方侵略的横流啊!身毒斯坦的儿女们,请用你们的智力、文化和财富帮助我们,将你们身毒民族生存与所有的权能借给我们吧!叫喜马拉雅山峰上潜伏着的神灵威权兴起吧,叫述给战神的祈祷形胜起来;兴胜祈祷,使公理可以战胜强权,求你们十百千万的众神,消灭敌人的队伍。”

当日本战胜俄国的时候,不少的回教徒专诚访日,于庆祝有色人种打败白色人种的丰功伟业外,还打算使日本皈依回教,以作亚洲盟主。谁知曾几何时,日本维新的结果,便成了吞噬有色人种的豺狼虎豹。

此外回教中从事复兴运动的派别还多,因限于局部的运动,或目前还没有重大表现,我们不必一一缕述。不过在回教内还有一个普遍而很有力量的希望:就是时常听到的“马逮思想”(Mahdism),却不能不予介绍。

“马逮思想”与犹太人亡国后所切望的“米赛亚思想”(Mesianism)颇有几分相像的地方。他们由历代传闻上发现了一种指望,以为将来必有一位受真主感动的大人物,要领导回教战胜一切,清除世界上一切不信的人,促成回教徒最后的幸福。在这种神秘的指望与信仰下,已经有不少狡黠之徒,自命是当代马逮,号召“圣战”,以反抗外来的侵略。

英国占领埃及苏丹的时候,便饱尝了马逮派的辛辣滋味。我们知道现在基督教的耶稣,原是犹太教“米赛亚思想”的应运产物(直到现在,犹太教依然不承认耶稣就是他们的米赛亚,还在期待着足以满足他们指望的真的米赛亚),耶稣的精神已使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的影响将于何时终止,此刻仍无人敢于臆断。那末,回教徒脑海中的“马逮思想”,终久要如何影响世界历史,我们虽不敢过于紧张,却亦未可忽视。这是我们研究回教发展史以后所极耐寻味的一件事情。

1